【文汇艺评】“甲亢哥”折射出Z世代进行国际文化传播的困局与生机
发布时间:2025-04-21 18:38:54| 浏览次数:
外国人旅人“甲亢哥”通过夸张的肢体语言和不经修饰的直播镜头,解构着西方凝视下的刻板东方印象。
2.然而,随着他的中国行在本月11日告一段落,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在保有五千年华夏文明的厚度与灵韵的同时,找到一条流量狂欢与文化传播共振的蹊径。
3.“甲亢哥”以身体作为文化转译的媒介,完成了极具个人品牌的身份建构,还为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流架起了通用桥梁。
4.为此,我们需要从流量逻辑转向意义生产,从文化展示转向价值共鸣,更好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。
5.同时,实现“民间实验”背后的多方耦合,如政府、企业、平台等多方力量的共谋,将“甲亢哥”个体行为放大为全民事件。
在过去半个多月里,一个被网友打趣地称为“甲亢哥”的外国旅人,以夸张的肢体语言和不经修饰的直播镜头,解构着西方凝视下的刻板东方印象。
但随着他的中国行在本月11日告一段落,我们需要思考的是:在这个注意力速朽的时代,如何不陷入“文化速食主义”的困境,在保有五千年华夏文明的厚度与灵韵的同时,找到一条流量狂欢与文化传播共振的蹊径?
在经历“TikTok难民”涌入小红书之后,中西方民间交流再度上演名场面:2025年3月,一名拥有3700万粉丝的“00后”美国网红“甲亢哥”(@IShowSpeed)的中国行,以八场纪实直播、日均500万海外观众的直播数据,掀起了一场全球认知重构的浪潮。
“甲亢哥”的传播密码,藏匿于其特有的身体语言之中:近乎“疯癫”的肢体表达、极度亢奋的情绪反应、高频率的语调变化等。比如,在八达岭长城台阶上表演后空翻、在重庆火锅店被辣到涕泪横流、在少林拜师学武被棍子打得鬼哭狼嚎等。
与传统国际传播中“正面表达+理性叙事”的路径所不同的是,“甲亢哥”以身体作为文化转译的媒介,不仅完成了极具个人品牌的身份建构,还为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流架起了通用桥梁。
区别于给人以距离感的宏大叙事,“甲亢哥”镜头里既有川剧变脸、剪纸、鲁班锁、刺绣、炒茶等中国传统文化,也有自拍时开10级美颜的北京大姐、认真教武术的少林寺梁师傅、分享各自成长小烦恼的浙江女孩等市井烟火。这些承载着历史积淀、文化基因、朴素情感的日常场景,更易让人产生“平视的共鸣”,让世界各地的人们透过小小的几寸屏幕,领略中国文化的魅力与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。当外国观众在弹幕中追问“这个地方的名字”时,流量已悄然转化为文化地图的测绘工具。
从“甲亢哥”个体观向群体,可以发现,国内外Z世代用一种新的方式重塑国际话语权,跨文化传播逐渐从正襟危坐变成全民参与派对,从单向度的“讲述”蜕变为多声部的“交谈”。
直播中,中国观众用弹幕实时纠正西方偏见,用多语种字幕消解信息差;图文或视频下方的评论区,成为文化意义再生产的“数字广场”。比如,在@IShowSpeed(即“甲亢哥”)的YouTube和Instagram评论区,外网群众的回复互动主要表现为对既定印象被打破的惊讶、对视频内容的玩梗与打趣、对中国民众友善热情的称赞,以及对中国社会安全便利的肯定;各类国内社媒平台上,众多网友积极参与平台发起的话题讨论、挑战赛等,助力中华文化破圈。
流量和算法的博弈,充分印证了娱乐化叙事的传播效率,但这种流量裂变的舆论奇观,也不禁让我们思考:如何避免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简化为扁平的猎奇式惊叹?
“甲亢哥”的癫狂美学,蕴含着短视频时代的传播法则:情绪价值超越内容深度,即时反应取代精心策划。当他在15秒内用辣椒点燃流量引线时,我们不得不警惕:社交媒体的即时快感机制,是否正在将五千年华夏文明压缩成一场文化快闪?夸张的直播风格、刻意放大的文化差异,虽能引发年轻受众共鸣,增强传播效果,但可能导致对中华文化的表层解读。
比如,某平台数据显示,外国网红视频中“火锅”“功夫”“高铁”等符号出现频率高达73%,而科技创新、社会治理等深度内容不足5%。再如,景德镇青花瓷的72道工序、昆曲水袖的108式身法,在短视频的加速主义叙事中,是否终将沦为猎奇背景板?
人类建在互联网上的文明,如同数字巴别塔式的愿景,虽处在同一个虚拟场域,但对彼此的内容、立场和观念却难以理解。语言学家萨丕尔认为,语言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。不同语言的使用者会因语言差异,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。然而,在两种语言的互译里,许多译文中常常缺失原语文化。在数字时代,文化转译的误读比比皆是。比如,在算法推荐创造的“信息茧房”里,湘西苗绣传承人能够与开罗大学生在直播间相遇、对话,却又因语言屏障陷入“可见的不可解”。当AI自动生成的字幕将“道法自然”翻译为“Daoism Nature Law”时,文化转译中的意义损耗,恰似罗兰·巴特所说的“第三层意义”在赛博空间的再度离散。
这场横跨东西方的流量海啸,离不开一家市值数亿美元的跨国MCN公司East Goes Global(东方全球化)的精心运作。这家被业内称为“文化翻译机”的公司,用四年时间研究了中国平台的推荐机制,并将这种理解转化为内容生产的底层逻辑,通过预埋热点、设计情绪锚点、根据数据反馈调整内容策略等,让每一个进入中国的外国网红IP都能精准命中15亿用户的爽点。
与此相对的,围观了此类案例的成功,国内某些文旅机构也试图批量复制“甲亢哥”模式,却催生出无数拙劣模仿者——他们在丽江古城跳机械舞,在敦煌石窟前表演吃播,将文化现场异化为流量猎场。
这让我们想起本雅明对机械复制时代的警示:艺术灵光的消逝是否正在数字时代中重演?
“TikTok难民”中国行成为潮流的背后,是世界渴望了解真实中国的强烈意愿。在网络世界互联互通的大背景下,我们要主动顺应以社交媒体、数字技术为中心的全球传播新趋势,从流量逻辑转向意义生产,从文化展示转向价值共鸣,更好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。
“甲亢哥”作为一名以娱乐内容为主的国际网红,借助直播中国行突破原有内容边界,介入文化传播领域,展示各种“一镜到底”的体验,如在福建向客家老人学用竹筛晾晒柿饼、在成都中医馆体验针灸、在重庆街头跳广场舞等,传递了真实的中国城市风貌、民众生活状态,摒弃了文化传播“看与被看”的“他者”逻辑,转向了列维纳斯主张的“面对面”伦理,驶离自我中心的旋涡。“甲亢哥”中国行的成功,揭示了要在积极地表达自身文化的同时,以开放态度理解和接纳其他文化,通过文化的平等对话、互鉴、包容,促使各文化在兼收并蓄中焕发新机。
4月11日,“甲亢哥”结束了他的中国行奔赴下一站,在最新的直播中深情地表达:“我真的非常爱你们!中国行,我们做到了。”4月13日他又在微博中发文:“谢谢你,中国”,并配上18张此次中国行的照片,国内网友纷纷也表示欢迎他下次再来中国。这种有感而发的友好互动恰好验证了霍米·巴巴“第三空间”理论:不同文化元素通过碰撞和融合,终会形成新的文化形态,而非简单的对立或同化。正如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发文中所言:“数字网红们正在弥合文化差异,为外国观众了解一个充满活力的中国创造新渠道。”这也正是文化传播的应有之义:不是数据的征服,而是在“阈限空间”中生成共生性认同,让不同文明在对话中辨认彼此的灵魂基因。
“甲亢哥”中国行的火爆,证明了文化传播正从“官方叙事”转向“民间实验”。这一数字时代的文化样本,离不开政府、企业、平台等多方力量的共谋。在中国政府层面,2024年12月推行的“过境免签外国人在境内停留时间由原72小时和144小时均延长为240小时(10天)”,为其自由行提供了制度支撑。此外,各地政府大力支持,如河南文旅安排武术大师配合直播,将少林文化推向全球;在企业层面,比亚迪、华为等品牌的植入,使得比亚迪仰望U8、华为Mate XT的搜索量大增,还在海外引发“中国科技碾压”的讨论。East Goes Global公司以收割流量为目的的算法洞察,同时帮助塑造了中国形象、提升了中国的国际传播效能;在平台层面,抖音的投放推广、B站携手up主共创、小红书的实时图文报道、微博热搜榜的持续曝光等,将“甲亢哥”个体行为放大为全民事件,实现了流量狂欢与文化传播的共赢。
“甲亢哥”的走红,像一面棱镜折射出Z世代进行国际文化传播的困局与生机:当抖音神曲取代了《茉莉花》成为新的“中国声音”,当火锅辣度挑战遮蔽了茶道仪轨的哲学沉思,我们不必急于哀叹文明的扁平化,而是要在解构与重建之间,寻找国际文化传播的“间性”时刻;在流量狂欢的缝隙中,栽种下一粒粒文明互鉴的种子——它们终将在算法的暴雨中,长成连通世界的参天大树。